【读书笔记】10分钟学点《思维模型》(二)

笔记整理自《思维模型——建立高品质思维的30种模型》一书,作者(美)彼得·霍林斯。

这本书是年初时部门复盘培训活动的小组奖品,本以为是一本网文凑数的书,觉得可能2、3个小时也就翻完了,后来才发现这是本不错的书,放在床头每晚读两篇,是上半年读过二十多本书中的TOP3。

文接上回,继续第一章《如何快速而全面地做出决策内容,这是一系列决策思维模型,这几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处理信息,实现你更有可能感到满意的结果。

思维模型3:做出可逆的决策

用于尽可能战略性地消除犹豫不决,形成行动偏向。

我们要理解这个模型,很多时候,决策并非我们的目标——快速做出最佳决策才是我们的目标。

能够分辨可逆/不可逆决策之间的差异,是加快决策速度的关键之一。

在进行决策分析时,你可以加入这样一个问题:“我怎样才能让这个决策成为可逆的,需要怎样去做?我能做到吗?”然后再去做。

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逆转决策并非出尔反尔,只是因应新的信息来调整你的立场。

对待可逆决策,应该形成行动偏向

火箭设计师沃纳·冯·布劳恩(Wernher Von Braun)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:“一次良好的试验胜过一千个专家的意见。”

做出可逆决策有一个重要前提:或许这些决策会让你看到更多可能性,更加灵活,但还是应该基于事实——而不是毫无依据的预估、一厢情愿或感情用事。

只有当可逆的决策切合实际,得到数据或过往结果的支持,这些决策才是可行的。

思维模型3:做出可逆的决策

思维模型4:寻求“满意度”

用于实现你的优先目标,忽略无关紧要的事情。

满意度”(satisfice) 是 满意(satisfy)足够(suffice) 两个词合成的,由赫伯特·西蒙(Herbert Simon)在20世纪50年代首创,是为了给那些希望从决策中获得最大利益的人提供便利的选择。

个人感觉satisfice翻译成“满足度”更好一些。

需要的东西其实远远没有原本以为的那么多,只是欲望伪装成了需求。

两类决策者

大多数人可以分为两类决策者: 满足者 ( satisficers ) 和 **最大化者(maximizers)**。

满足者,可以更准确地决定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,专注于这些方面。他们会抓住要点,直奔目标,结束后不再回头。

最大化者,什么都想要,会努力、努力再努力,直到得到想要的结果。极其挑剔,这种挑剔达到令人气馁的程度,会用尽期限内的时间去做一项决策,无一例外。即使在做出决策以后,他们还是会思来想去,后悔自己的决策。

设想一下,你要买一辆新的自行车。

最大化者会花很多时间为决策做研究,评估尽可能多的选择。他们想要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一辆,发掘出每一个可能性。他们想要100%满意,漠视收益递减规律——投入这么多时间做研究的收益欠佳。轮胎必须是某个品牌,车架的金属和塑料必须是某个比例,刹车把手必须是某个颜色。除了要满足这么多条件,他们还要找到远低于市价的报价。如果最大化者是职业自行车手,经常会参加国际比赛,那还说得过去,但他们只是喜欢在周末运动,偶尔骑骑车而已。

满足者的目标只是得到满足,只要找到足以满足自己用途的选择就可以了。他们只要找到足够好的,就不会再找下去。

避免最大化诱惑

“满意度”的概念在37%法则/秘书问题中有所体现。

《算法之美》一书中也有讲到37%法则。

假设一家公司要聘请一名秘书,有100名应聘者进入了面试环节。在面试完前37名应聘者之后,你就会了解到应聘者的资质范围和是否合适。基本上,余下的人跟前37名应聘者不会有什么差别,出现最大化异常值的可能性极低,或者根本不存在。

要寻求满意度,避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最大化的诱惑——把太多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——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给自己选择的条件设限

在预定时间内无法决定的情况下,事先决定一个默认选择。
设定默认选择是很重要的,因为你会自动选择符合你要求或愿望的东西。

思维模型4:寻求“满意度”

以上,未完待续。

欢迎关注公众号“小黑杂说”,回复“思维模型”获取电子书下载链接。


小黑杂说


【读书笔记】10分钟学点《思维模型》(二)
https://wuruofan.com/2021/07/15/10-minutes-learning-mental-model-read-notes-2/
作者
rf.w
发布于
2021年7月15日
许可协议